引 ~固有训读~

本章分析广泛存在于大部分日琉语方言的经典固有词根、词缀,同时也关注拟声拟态词根,揭示日语和琉球语在词汇层面的共性和独特性。

  1. 训读词根」介绍日琉语的固有词根。
  2. 派生后缀」介绍日琉语的派生后缀。

训读词根

日琉语词根

在上代东西方言(表日语分支的代表)、琉球祖语(里日语分支的代表)中都存在的词根,可以视作核心日琉语词根。

Kenan Celik (2023) 提出了包含相同词根的词族的识别标准:

  •      A. 音素一致(词形整合性(音素)的基准)
  •      B. 音调一致(词形整合性(韵律)的基准)
  •      C. 有共同的含义或有明确的含义关联(含义整合性的基准)
  •      D1. 分解的构成要素可被独立的证据证实(形态学分析整合性的基准)
  •      D2. 词语整体的含义可以通过构成要素的含义说明(须满足 D1 前提)

构拟词根的材料可以是:上代日语(WOJ, TSOJ, EOJ)、中古日语、中世日语、现代日语、本土日语方言、琉球语、古琉球语的汉语/朝鲜语对音、一些半岛日语、Ainu 语、汉语、梵语等。构拟词根的几个难题是:甲乙元音的确定(根据上代本土方言),中高元音的分辨(根据上代本土方言和琉球祖语),鼻冠清音中的具体鼻冠音(通常不可分辨),音调祖型的确定(主要根据中古声点资料;Ramsey 理论中,轮廓调、长元音、与琉球调式不寻常的分裂皆为后起,简化了音调祖形的构拟)。

不是所有词根都见于日琉语的所有分支。在上代东西方言(表日语分支的代表)、琉球祖语(里日语分支的代表)中都存在的词根,可以视作核心日琉语词根。本网站的词典存在用于确认词汇在语言中分布的标记(基于现代证据):

  1. 日:日语。
  2. 琉:琉球语。下分北琉球、南琉球分支。
  3. 九:九州方言,包括吐噶喇方言。
  4. 吐:吐噶喇方言。
  5. 八:八丈方言。

“日琉”表示词汇在日琉语范围内都有分布;“九琉”表示词汇在九州和琉球分布,可能可以追溯到中古九州-琉球共同语时期;“吐琉”表示词汇在吐噶喇和琉球分布,可能说明吐噶喇形式是借用的,或者词汇产生于琉球语从九州分离后(Jarosz(2019)将九州-琉球进一步细分出萨隅-琉球、萨隅岛屿-琉球、吐噶喇-琉球层次)。出于方便,“九琉”“吐琉”的词根,直接划在“琉”分支内。

以下是借词标记(有些词可能是古老的同源词,有些可能是 wanderwort):

  1. 汉:汉语。
  2. 爱:Ainu 语(爱努语)。
  3. 朝:朝鲜语(韩语)。
  4. 梵:梵语。
  5. 外:其他外语。
说明 图(点击放大)
语言集合
(自作;基于天地图 https://map.tianditu.gov.cn/)

词根结构

日琉语词根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开音节的发达。日琉语的词根结构为:(C1)V1(c1)(N)(C2(V2)(c2)(c3))。即,一个词根必定存在一个主元音,其他部分皆为可选。词干结构为在此基础上添加「开放性」的有无。一个词根通常为 1 - 2 个音节,可能存在一个过程将太长的词根缩减为 3 音节以下:如果认定日琉语本身只存在开音节,{c1, N, c2, c3} 这些部分可以视作原本音节失落元音后的结果;另一个角度是考虑日琉语本身存在闭音节。

  1. 元音 {V1, V2} = *{a, i, u, e, o, ǝ}。如果词根本身以辅音结尾(辅音型动词词根),则 V2 通常来自 V1 的元音同化增生,可以视为 V1。由于不存在元音连续,V2 的存在绑定 C2,即:如果 C2 不存在,则 V2 亦不存在。
  2. 辅音 {C1, C2} = *{k, s, t, n, p, m, y, r, w}。
  3. 不定鼻音 N 来自 *{m, n}V(只见于 *{k, s, t, p} 前)或者单纯的清浊交替(*N)。
  4. 尾辅音 {c1, c2} = *{y, m}。c1 非常少见,c1 的存在可能意为着词根本身来自不同词根合并,或者存在音节元音失落。c2 的存在绑定 C2V2,如果 C2V2 不存在,则 c2 亦不存在。尾辅音 *-y 可能是词根的一部分(与被覆形和露出形交替有关),*-m 则会改变词汇的音调。*-m 疑似处于末尾位置,这定义了 c3 位置。有些词形基于带 *-m 尾名词派生,这导致 *-m 处于非词尾位置。
  5. 开放性(短横"-")表示是否存在活用屈折或派生后缀变化,同样的结构,开放性的有无确定了词性。以词根「黑」为例:*kura-m (C1V1C2V2-c2) 为名词形式,*kura-m- (C1V1C2V2-c2-) 为形容词形式。

一些特殊语音构拟记号的解释:

  1. *V = 所有元音。
  2. *U = *{u, o};后世无法区分 u 是否来自中元音的。内轮日语经历了较大程度的 MVR(中元音抬升),这使得大部分原始中元音需要琉球语证据确认。*u 可能对应 PJR *o,但仅靠内轮日语分支则无法推导 *o,*i 同理。
  3. *O = *{o, ǝ};后世无法区分 o 的甲乙的。
  4. *E = 中古日语为 e 但不明确其来源的。
  5. *A = *{a, ǝ};用于后缀,解释 *a 受环境 *ǝ 的影响被同化为 *ǝ,但这个同化并非一定发生。
  6. *ï = i2
  7. *ɛ = e2
  8. *C = 所有辅音。
  9. *N = *{mV, nV} 或浊化交替成分。

表格 | 典型的词根结构

日琉祖语存在以下可辩识主要词根:

A

  1. 吾 *a ?1.3
    第一人称。中古被 wa- 系列代替。
  2. 彼 *a 1.2
    远指示。也可以表示人(第三人称),但是后起。该词根产生于中古。anata(彼-の-方)体现了 Vk 失落音变。表示位置的「那里(远)」本土用 -ko 系列(処):as{i,o,u}ko(彼-其-処),北琉球用 *-ma(間)系列:*ama(彼-間)。南琉球不用 *a,用 *ka。
  3. 足 *a ?1.3a
    足。长式 *a-sUy。

E

I

K

M

N

O

Ǝ

P

S

T

U

W

Y

类别词根汇总


派生后缀

名词派生后缀

代词派生后缀

  1. 代词长式 *-ra-y
  2. 代词长式(琉球) *-no

数词派生后缀

  1. 数目(非人) *-tu
  2. 人数 *-ri

动词派生后缀

动词派生后缀分为抽象含义后缀与功能性后缀,其配列顺序为:抽象含义后缀-功能性后缀。功能性后缀中,自动词化后缀处于他动词化后缀之后,重复后缀处于自/他动词化后缀之后,及物性转换后缀处于最后。因此,动词后缀明显存在 2 个来源:原生的抽象含义后缀(*-k-, *-n-, *-m-, *-p- (1), *-r- (1))和与语法词(助动词)同源的功能性后缀(*-p- (2), *-r- (2), *-s-, *-t-, *-y-)。原生派生后缀可以直接接在动词词干后,可能原本也是有某种功能的语法词,但是动词后缀化过程比较早,也因此比功能性后缀排在靠前的位置。*-n- 不能派生四段或ナ变动词,但能派生二段动词。

名词/形容词词干 + 动词,这种基于非屈折(非动词)词干派生模式可能是最早形成的。

M. Robbeets 在泛亚欧语研究的系列论文中探讨了动词派生后缀的功能(稍作修改):

表格 | 动词派生后缀的功能

S.Martin 研究日语的著作中列出了所有可能的派生后缀,结合上表分析有下表(稍作修改):

表格 | 动词派生后缀的配列

  1. 元音型动词化 *-Ci-
    与及物性转换 *-aCi- 几乎同形(水平化后),但与之不同在于,该后缀不涉及动词的及物性转换,且可用于非动词的动词化。
  2. 及物性转换 *-aCi-
    有一类动词可以通过交替辅音词干(四段活用)与元音词干(下二段活用)改变及物性。只有部分下二段动词参与这种交替,上二段动词不参与。这说明参与及物性交替的元音词干动词是后起的。该现象可能由动词 eru(得)的语法化引起,从共时的角度看,生成动词的及物性似难以预测,但从历时的角度看,上代日语中,自动词交替后产生他动词;少量他动词交替后产生自动词。后一情况少见于上代,但后世增多,表明产生不及物动词的功能是后起的。该动词对应英语中的动词「get」(获得),而类似的动词在很多语言中都发生了语法化,这就是 GET 假说(Whitman 2008)。由于 eru 本身是二段动词,直接接在四段动词词干(辅音尾)生成二段动词是合理的。上代的 eru 是潜在的助动词,在动词前后方使用都能表示「获得」。「获得」(get)的含义可以分解为「变得」(become)+「有」(have)。实际上,如果认为 aru(有)、eru(得)同源,可以很容易理解:eru 是 aru 对应的及物动词,表示「使…变得有…」。英语中,get 有 3 个基本含义:施事的获得(获得某个实体)、非施事的获得(进入某种状态)、第二谓语(及物的 A get B v;不及物的 A get v)。上代日语已经体现出了这些含义,而 get 作为英语中的第二谓语,发展于 14 - 17 世纪:首先,14 世纪起 get 可以与其他动词配合使用,16 世纪产生了 get + 动词不定式的搭配。14 - 15 世纪,get 的用法主要是施事的,但当代却变成主要是非施事的。辅音-元音词干交替后产生不及物动词可能遵循了类似的发展模式。
    与动词词干 + -e- 派生反及物性动词相关的是动词词干 + -r- 派生自动词,以及动词词干 + -s- 派生他动词。这代表了与动词及物性相关后缀的两个层次:-r- 和 -s- 似乎更古老;而 -e- 是后起的。同为他动词化,-e- 与 -s- 不同在于可以自由附着于辅音词干,且功能不仅是他动词化,还可进一步强化:一是将兼有两种及物性的词汇收束为他动词,二是可能使动词变得要求双宾语。
  3. 自动词化 *-r-
    或与 aru(有)同源。
  4. 他动词化 *-s-
    或与 suru(為)同源。名词/形容词词干 + 动词,这种基于非屈折(非动词)词干派生模式可能是最早形成的。-s- 似乎更古老,且语音系统更受限:或为基于形容词词干派生及物动词的标准方法。-s- 要求元音词干,若要附着于辅音词干,需要进行音系调整,有证据表明,-s- 通过删除末尾 /r/ 音的方式从 -r- 词干派生出及物动词(如 Martin 指出的 B' 调类,这个调类暗示存在音节失落,可以在部分词汇对应关系中观测:kakuru B > kakusu B',而琉球语存在 *kakuras-)。

形容词派生后缀

  1. 情感形容词化 *-si-
    但是,用于重复的形容词干后,为性质形容词化后缀。

形容动词派生后缀

  1. 形容动词化 *-ka
  2. 形容动词化 *-pa
  3. 形容动词化 *-ra
  4. 形容动词化 *-ta
  5. 形容动词化 *-ya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