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音

汉 X 音

汉字文化圈中的语言,包括朝鲜语、日语、越南语等,在历史上从汉语的不同阶段借用了大量的词汇。朝鲜语、日语、越南语中借用的汉字发音分别称作汉朝音、汉日音、汉越音。

音读:汉日音

汉日音即日语的音读,日语中表示汉字本身的读音,结构为:

(C) (w/y/wy) V (V/N/CV)
声纽在日语中对应的辅音 等呼在日语中对应的介音 韵母主元音在日语中对应的元音 韵尾在日语中对应的音节

日语的汉字音体现 3 层汉语:早期中古汉语、晚期中古汉语、近代汉语。早期中古汉语以折衷了南北音系的陆法言《切韻》(601)为代表,虽然已失传,但其 11 世纪的增订本《廣韻》仍流传;此外还有《韵镜》等韵书。时间上来看,吴音可能反映《切韻》前的受到中古吴语影响到南方金陵音,汉音可能反映《切韻》后的北方洛阳音。现存的汉日音体系包括古音、吴音、汉音、唐音、惯用音(误读)。

古音

吴音之前传来日本的汉字音。Vovin 发现 OJ 时期的万叶假名汉字音与吴音、汉音有一定的相似度,将万叶假名古音分成 A、B 两类,A 似乎来自经由百济的早期中古汉语(清音和全浊音不分,区分半浊音),B 似乎直接来自晚期中古汉语(如《日本書紀》,半浊音和全浊音不分,区分清音)。与目前的上古汉语研究对比,某些字音似乎保留某些(晚期)上古汉语特征。

另外,在谚文出现之前,朝鲜语用这些汉字表音,可见与万叶表音假名的相似性,或者说传承关系:

Table 朝鲜语早期表音汉字

辅音 \ 元音 a e wo wu o u i
Ø 阿 아 於 어 五 오 尤 우 隱 은
伊 이
k 加 가 居 거 古 고 斤 근 只 기
s 沙 사
參 삼
所 소
z 耳 ᅀᅵ
c 叱 질
t 多 다 刀/道 도 豆 두
n 乃 나 你 니
p 朴 박 夫 부 非 비
m 亇 마 毛 모 勿 ᄆᆞᆯ 勿 믈
y 也 야 余 여
l 羅 라 老 로 里 리

吴音

从 5 - 6 世纪的南朝吴地建康(南京)周边传入的汉字音,代表受到吴语影响的早期中古汉语金陵雅音。六朝时佛教始盛,故吴音多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纪,至今仍被使用。平安时代中期藤原公任《北山抄》首次出现“吴音”的说法,而于此前皆被称作“倭音/和音”,“吴音”之称乃是步入隋唐,中国北方出身者贬斥《切韻》音系为吴音后,为倭人模仿之称,也称“对马音”“百济音”,由来是钦明天皇时百济的僧人法明来到对马以吴音读《维摩经》传播佛教。吴音和汉朝音较相似。

汉音

8 - 9 世纪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由遣唐使和留学僧从中原习得带回日本的汉字音,代表晚期中古汉语长安雅音。中唐以后的西北文献亦有体现鼻音声母的塞化。

持统天皇从唐招徕续守言聘为“音博士”,致力推广普及汉音。桓武也于 792 年颁布了鼓励汉音使用的敕令,规定大学寮的儒学学生必须学习汉音。对于佛教,在僧侣的考试中音博士也会进行以汉音诵读经典的考查,不学汉音的僧侣不得前往中国,因而以汉音为正。尽管如此,在日常语中固定使用的吴音并未能被完全替代。江户时代开始了“字音假名遣”研究,当时相对于日常使用的吴音,更具体系的汉音被更加详细的研究。以字典和韵书为依据,绝大多数的汉字的汉音都被推定,几乎没有无法用汉音读的字(也因此,汉音的规律更为统一)。由此汉音取得了汉字音的核心地位,成为了创造新译语(和制汉语)的有力工具。

新汉音

属于汉音中时间上最晚的一层,主要用于密教“声明”的诵读。这些汉字音主要是由平安中期以前(唐朝末期或略晚)访问中国的僧人如圆仁(慈觉大师)、圆珍等传入日本。新汉音体现了当时汉语的入声衰退现象。

宋音

主要是12世纪镰仓时代访问中国南宋的僧人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可以归入广义的“唐音”(唐宋音),主要用于特定的禅宗词汇。唐朝末期,由于遣唐使制度的废止,日本处于一定程度上的锁国状态(平安时代后期至院政期)。但日本和中国仍在商、佛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院政期后期,由于武士阶级得势,日本与中国(北宋末至南宋)的交流再次活跃。至镰仓时代末期,宋音已经大致形成并固定下来。具体资料如《正法眼蔵》等。 

宋音体现出中国音由中古音向近代音过渡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如轻唇化辅音的出现、舌上音颚化与正齿音合流、入声衰退甚至消失。

唐音

广义的唐音(唐宋音)指 12 世纪镰仓时代以后直至近代传入日本的汉字音,狭义唐音指江户时代明清南京传入的汉字音。唐音的“唐”,与汉音的“汉”一样,并非指特定朝代,而是指中国。狭义唐音主要限于佛典诵读及学问研究等,内部尚有不同的系统。就来源而言大体分为以下 3 种:

(1) 黄檗唐音:隠元隆琦(福州府福清县人)1654 渡日后建立的黄檗宗所传承的用于诵读清规的明代音。
(2) 心越系唐音:1677 渡日的曹洞宗心越派开祖心越兴俦(杭州人)所传的清规和琴谱(明乐)的诵读音。
(3) 译官系唐音:江户时代汉语学者岡島冠山、韵镜学者文雄等研究者通过长崎的通事(翻译官)等所学的中国音。

因已存在系统的汉字读音(吴音、汉音)且当时并无如同遣唐使一样全面的文化交流,唐音并未形成完整体系,并带有明显的类似于现代官话和吴语发音的特色。

狭义唐音反映近代汉语的发音,如见组声母二等字以开拗音表示。

现代音

近现代(清末以来)仍有若干汉语词传入日本,与唐音类似,只限于特殊领域,主要与描述中国的日常生活等的词汇有关。这些现代汉语借词已经与西洋词一样被归入“外来语”,使用片假名书写。其发音可以来自普通话或其他汉语方言。用现代音表示的词类如:中国菜名、中国茶名、茶具名、中国传入的动植物名、中国地名、麻将术语、一般性词汇等。

惯用音

现行的吴音和汉音(及其历史假名遣)源于基于中国韵书进行彻底的修改和重排的文雄《磨光韻鏡 》(1744)、本居宣長《字音仮字用格》(1776)。沼本(1993)指出他们的修改基于早期中古汉语而非晚期中古汉语,许多构拟的汉音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历史上的吴音和汉音因此相对地存在不规则读法,这些读法被归入惯用音(俗音)。

此外,音读中不属于与中国读音有对应关系的任一类的读音也属于此类,其来源一般是约定俗成的误读或者为发音方便而作的改读(有边读边、多音多义字混淆、清浊混淆、促音脱落等,如常见的把“膏肓”读成“膏盲”,“洗濯”读成“冼濯”等)。

音调

汉音的声点文献最早在平安时代中期出现。《廣韻》的平、上、去、入声对应于汉音的平、上、去、入声。平声、入声字在汉音中又分别区分为轻重 2 类,分别对应于声母的清(轻)与浊(重),可能体现汉语声调的阴阳。

汉音音调与中国韵书一致,而吴音音调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是因为汉字的声点随汉音一同传入,因此日语中汉音的声点是基于当时汉语的声点标记的。由于吴音在传入日本时并未记录声调,汉音声点导入后,被重新应用到吴音中,因此添加声点的吴音文献(11 世纪)远晚于汉音。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的吴音分平、上、去、入声四种调类,平安后期以前的吴音资料只有平、去、入声。心空《法華経音義》(1365)、《類聚名義抄》在原有声点的基础上,添加了“反转声点”,但“反转声点”往往不分轻重,上声、去声一同与平声对立,存在随机和不规律性。由于历史上吴音和汉音共同使用,“反转声点”的加入导致汉日音音调更加混乱,难以辨别原有的调类。

较早的不成体系的吴音(和音)很少用上声点,后来一些早期用去声点标记的单假名汉字被标记上声点。这或许不是音系发展,而是学术上的发展(因为没有影响到 1.3b 调型)。佚名《書写山声明抄》中提到:去声不在单假名出现。也许汉音的去声是很长的调,不适合用作单假名的声点。

历史上有佛僧曾比较过吴音和汉音音调的区别:

仲算《法華経釈文》(976):平声字都司馬音渡上去音、上去字対馬音渡平音(都司馬音 = 対馬音,指吴音)。
心蓮《悉曇口伝》(1180):呉音平重成漢上声、呉音上成漢平、呉音去成漢平軽、呉平軽成漢去、呉音入則漢入也、於漢無入重於呉無入軽也。
了尊《悉曇輪略図抄》(1287):次明呉漢音声者、私頌云、呉漢音声互相博、平声重与上声軽、平声軽与去声重、上声重与去声軽(《切韻》之后的浊上变去?)、入声軽与同声重。

镰仓时代传入的宋音及江户时代传入的唐音,无声点文献。

虽然最早记录晚期中古汉语声调的是安然 9 世纪的记录,但是后来的悉昙学学者对安然记录的解读并不能直接反映中古汉语的声调:这个调式由复杂的 /R/ 调和 /F/ 调序列构成,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几乎无关。金田一在考虑中古日语调式标准理论的时候,对中古汉音音调的传统解读 /R/, /F/ 分别修改为 /H/, /L/,使得中古日语调式和中古汉音音调的调值相一致。但是,这个修改与悉昙学的描述相背离。Ramsey 主张,悉昙学学者的佛教音调与中古日语的音调其实是 2 种不同的调式:佛教音调标记的用途是正确地诵经,而不是标记日语的音调,但是,通过改编,可以将它们应用到中古日语中。

由于汉音入声字在方言中的反映通常与 2.1 调类一致(根据 Ramsey 理论是 /LL/),而且根据高山,《日本書紀》里的声调对立是平 vs 上去入,de Boer 由此给出汉日音的“汉音”的原型的音调的音高应为如此:入 L,平 H,上 L。根据悉昙藏,9 世纪时,长安音发生了词首音调的分裂:辅音清者为 H,浊为 L,该分裂只影响到天台宗和真言宗。该分裂在 11 世纪时以轻 vs 重的形式正式引入到日语的调式中。11 世纪末,明覚通过分析前人的文献构拟出 8 音调系统,他将字音按反切分成 2 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音调。

Table 佛教音调与中古日语中的应用

真言宗 天台宗 金田一 早期汉音
应用到陀罗尼 dhāraṇī 的声点的值
早期汉音
应用到 MJ 的声点的值
Ramsey
晚期汉音
应用到陀罗尼 dhāraṇī 的声点的值
晚期汉音
应用到 MJ 的声点的值
Ramsey
平轻 RF RF HL = F R (R:) R: RF ×
平重 F F L F H F H/F:
R R H R L R L/R:
F + “曲” FR LR(真言宗)/ LH(天台宗) = R F: F: F: F:
入轻 R R H R L(汉日音中) R L(汉日音中)
入重 F F L F H(汉日音中) F H(汉日音中)

中古汉语传承

《廣韻》

《大宋重修廣韻》简称《廣韻》,是 1008 年陈彭年等根据更早的《切韻》、《唐韻》等韵增修的韵书,为增广隋唐韵书之意。《廣韻》总计 206 韵,包括平声 57 韵,上声 55 韵,去声 60 韵,入声 34 韵。由于未标明声母,不同流派有不同见解,本站采取 38 声母体系。

声母

38 声母体系的分析脱胎于唐朝 30 声母与宋朝36声母体系,顺序传承自悉昙音图顺序的倒序(正序:a ā i ī u ū e ai o au aṃ aḥ k kh g gh c ch j jh ṭ ṭh ḍ ḍh t th d dh ñ ṇ n p ph b bh m y r l v)。也称纽、声纽。38声母体系与36声母体系不同在于,将“照穿牀審禪”分成莊(照二)、章(照三)组,将喻母分成云以母,合并幫滂並明与非敷奉微(轻唇化条件:唇音三等韵(明+尤、東除外) > 非敷奉微)。

声母传统上区分唇、舌、齿、牙、喉音,全清(清送气)、次清(清不送气)、全浊(浊)、次浊(鼻)四分对立。

Table 38 字母表

部位 清浊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舌头
舌上
半舌
齿 齿头
正齿
半齿
云以

韵母

206 韵将韵母按平、上、去、入四声区分,韵母又分一、二、三、四等、开口、合口(唇音不分开合;区分洪细音后,细音还分齐口、撮口)。三等字存在重纽,汉朝音和汉日音中的古音(上代特殊假名遣)反映了一部分重纽,古音甲种通常反映重纽 A,乙种通常反映重纽 B。

中古音韵传承自上古,韵母等呼的由来历来无定论。白-沙(2014)指出上古存在 6 个基本元音,咽化区分三等和非三等,中间 r 区分非三等中的二等和非二等(一等和四等用主元音区分),区分三等中的重纽 B 和重纽 A。

Table 《廣韻》韵目





































































𧤛








































































































































《廣韻》《切韻》的摄与韵的顺序的由来仍未有定论。《廣韻》对被撕裂的咸摄作了归并,导致顺序出现微调。《廣韻》的韵摄及韵目传承自《切韻》系统,可看出韵部的顺序也是依照字母表,但是按齿音-牙喉音-唇音的顺序,部分顺序相反。

Table 《切韻》韵目

韵目 声母
東冬
支脂之
魚虞
(祭)
(泰)
佳皆(夬)
灰咍
(廢)
眞諄臻
魂痕
刪山
先仙
蕭宵
肴豪
咸 1 覃談
庚耕
清青
咸 2
咸 3 咸銜

郑张尚芳发现,《切韻》的 16 摄顺序一方面部分传承自悉昙音图顺序,为了与 aṃ, aḥ 相配,对应 a 的摄被移到对应 o, au 的摄后;一方面传承自古代“五音”分韵的传统,将悉昙音图顺序重新分析为2轮五音顺序,将与“宫、商、角”对应的摄提前或堆积在最后。

Table 《切韻》16 摄的源流

蟹臻山 果假 咸 1 宕梗 流深咸 2 曾咸 3
五音
i, ī u, ū e, ai o, au a, ā aṃ aḥ

另外,根据是否有二等韵能分成两类,而这种分析下,出现了循环顺序:外部是阳声韵-阴声韵的循环,内部是无二等摄-有二等摄的循环。

Table 根据是否有二等韵区分韵摄

韵尾 阴声韵 阳声韵
二等韵 -i -u -m, -p -n, -t -ŋ, -k
无(内转) 果遇 宕曾通
有(外转) 梗江

Table 韵摄的循环

摄 ↓ 韵尾 韵尾 摄 ↑
-m
-m
-i -u
-i
-n
-n
-u

纽等关系

Table 纽等关系

重纽四
(三 A
重纽三
(三 B
幫组
端组
知组
精組
莊組
章組
見系
(〇)

吴音的辅音变化

声母:

(1) 全清、次清不分,区分清、全浊、次浊;
(2) 不区分端知组;
(3) 不区分精莊章組,咝擦音可以表示咝擦塞音,暗示 OJ s [s ~ ts];
(4) 不区分羣疑母;
(5) 匣母存在 2 种对应(g, w),w 集中在蟹、宕、耕、曾摄的一、二、四等合口字;
(6) 影、云、以母存在 3 种对应(Ø, w, y),w 几乎用于合口字。

韵尾:

(1) -i, -u 韵尾分别用 -i, -u 表示,-i, -u 进一步发生连续元音音变产生长音;
(2) -n, -m 韵尾分别用-n, -m 表示,合流为发音位置暧昧的拨音 -n;
(3) -ŋ 韵尾用 -ũ 表示,失去鼻性后与 -u 归并,-u 进一步发生连续元音音变产生长音;
(4) -k 韵尾通常用 -ku 表示,-ki 用于曾摄職韵三等合口大部分字;
(5) -t 韵尾通常用 -ti 表示;
(6) -p 韵尾通常用 -pu 表示,经过ハ行转呼后变成 -u,与其他 -u 字或单词合流,-u 进一步发生连续元音音变产生长音。

汉音的辅音变化

声母上与吴音相比的变化:

(1) 浊音清化,鼻音转对应浊音,导致全清、次清、全浊不分,区分非次浊、次浊;
(2) 鼻音字存在保留用鼻音表示的,集中在梗摄三、四等舒声字。

韵尾上与吴音相比的变化:

(1) -ŋ 韵尾通常用 -ũ 表示,-ĩ用于梗摄三四等字,失去鼻性后与 -i, -u 归并;
(2) -k 韵尾与 -ŋ 韵尾分布对应,通常用 -ku 表示,-ki 用于梗摄三四等字(梗摄尾元音 V > ũ / ...ak __ ; > ĩ / ...ek __),梗摄这种特有的 -ĩ, -ki 尾可能与汉越音 -nh, -ch 尾对应,暗示中古的特征;
(3) -t 韵尾通常用 -tu 表示。

古音的辅音

古音的辅音与吴音和汉音都相似,可以确定传入早于吴音或汉音,而且未完全成体系。

(1) 就辅音的对应关系而言,古音A类似吴音,古音B类似汉音,可能是地域音的特征,也可能是吴音和汉音的前身;
(2) 某些字的声母、韵尾与中古音完全不同,可能是上古音的保留;
(3) 韵尾失落,或者用音节表示,其韵尾元音可能来源于梵汉对音原来的尾元音、韵母主元音的重复、方便发音或者强调韵尾而添加的冗余发音(实际上有些字的韵尾元音不固定);上古 *-ŋ 尾用 ga 行音(还未产生鼻元音),*-r 尾用 ra 行音,*-s 尾(去声)用 sa 行音;
(4) 用浊音来读清音字应该是连浊的原因。

Table 吴音、汉音、古音的声母变化(👉 在线表格)

Table 吴音、汉音、古音的韵尾变化

韵尾 吴音 汉音 古音
-i -i -i
-u -u -u
-ũ -ũ, -ĩ -gV
-n -n -n -nV
-m -m -m -mV
-k -ku, -ki -ku, -ki -kV
-t -ti -tu -tV
-p -pu -pu -pV

Table 古音的独有韵尾

上古韵尾 中古韵尾 古音
*-r -n ~ -i -rV
*-s (去声) -sV
*-n-ʔ -n(上声) -nV, -dV

吴音、汉音、古音的韵母变化

吴音、汉音的韵母有不同的对应和归并关系,体现当时的汉语语音。合拗音只用于 k/g 后。

古音似乎保留了上古的韵腹。甲乙元音反映了一部分重纽。不少韵母的字同时表示 o1 ~ u; e1 ~ i1,与 MVR 有关。

Table 吴音、汉音、古音的韵母对应(👉 在线表格)

Table 吴音、汉音、古音的整体对应(👉 在线表格)

新汉音的变化

声母上与汉音相比的变化:鼻音完全去鼻化。

韵母上与汉音相比的变化:

(1) 鍾韵牙音三等字脱落y介音;
(2) 佳韵字 -i 脱落;
(3) 入声尾的弱化或脱落:-tu 脱落;-pu 脱落或弱化为 -tu(部分惯用音的来源);-ku, -ki 脱落或弱化为-i(イ音便);
(4) 蒸韵字鼻韵尾脱落或弱化;
(5) 德韵字变合拗音:国或惑 kweki;
(6) 职韵字多为直音。

宋音的变化

声母的变化:

(1) 轻唇化导致明母(m-)与微母(b-)字发生区别;
(2) 知组颚化为 s,与照组合流;
(3) 疑母字除 g- 外有 0-, w-, n- 的读法,表示发生颚化或脱落:
g-: 礙 gai 眼 gan 我 ga 月 ge
Ø-/w-: 五 u 岸 an 外 wai
n-: 議語逆 ni 言 nen 仰 nyan
(4) 匣母脱落;
(5) 由于ハ行转呼完成,部分曉母合口字以 h 表示。hi 被听作日语的 fi:輝虛 fi 凶 fyaũ 勳 fin;
(6) 全浊字多以浊音表示。

韵母的变化:

(1) 部分止摄开口齿音字为 -u;
(2) 魚韵字为 -i,模韵字为 -u;
(3) 歌戈韵为 -o, -ou;
(4) 桓韵为 -on;
(5) 梗摄、曾摄韵尾变为 -n,通摄亦有此类字出现,江摄宕摄仍为 -u;
(6) -m 韵尾与 -n 韵尾混同为拨音 -n,《中原音韵》两者尚明分,说明镰仓时代以后日语的鼻音尾被统一;
(7) 入声韵尾消失,体现中国入声韵尾的退化和消失。

唐音的变化

声母的变化:

(1) 区别轻唇 f- 和重唇 p-。原因是日语出现了半浊音 p- 和半浊音符;
(2) 微母字声母脱落;
(3) 唐音中舌上音字和齿音字变为 c-, ts-(相对宋音 s-)。原因是江户时代チ、ツ等假名发音颚化;
(4) 疑母字声母脱落,原则上不变为 n-。
(5) 曉母匣母字更多出现fa音。

韵母的变化:

(1) 見组声母二等字以开拗音表示,反映汉语出现 i 介音;
(2) 臻摄文痕等韵字以 -en 表示;
(3) 梗摄二等入声字(陌韵)以-etsu 表示,宕摄入声字也有的以 -etsu 表示;
(4) 職韵字以 -iki, -i 表示;
(5) 继梗、曾、通诸摄之后,江摄、宕摄字韵尾亦变为 -n(宋音为-ũ)。


汉日音字表

Table 古音字表(👉 在线表格)

Table 吴汉字表(👉 在线表格)

※ 以上字表也将收录进 JLVDB 中。

目录